秦中吟买花翻译
秦中吟买花翻译如下
长安城已经快到暮春时节,一路上喧闹嘈杂车马争相而过。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,相互跟随着一齐买花去。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,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。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,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。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,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。
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,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。家家买花,已经习以为俗;人人赏花,都是执迷不悟。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,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。目睹此情景,不由得低头长叹,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:一丛红牡丹的价钱,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。
赏析:
《秦中吟十首》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(公元810年)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。这组诗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。本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,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,发人深省。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歌相提并论。本诗是组诗中的最后一首。
《买花》一诗的构思,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,深透剖析,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。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,贵族官僚豪奢游荡,一掷千金。在诗末用“田舍翁”的叹息作结:“一丛深色花,十户中人赋!”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,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。所谓“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”,主要原因就在于此。
轶事典故
投诗顾况
白居易为了应举而初来长安之际,带着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谒见著作(官职名)顾况,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姓名,然后注视着白居易,打趣说:“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!”然后读诗,读至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二句,不禁大为赏叹,说:“道得个语,居亦易矣!”并广为延誉,白居易由此一举成名。
有学者指出,顾况在贞元五年(789年)被贬为饶州司户,后又至苏州,而白居易尚未至长安应举,因此如有投诗顾况之事,应发生于饶州或苏州,而非长安。
秦中吟买花最后一句在主旨有什么作用
点明主题。
最后一句话是:一丛深色花,十户中人赋。意思是一丛颜色浓艳的牡丹花,花价足抵得十户中等人家所纳的赋税。结尾从田舍翁低头长叹中挖掘出潜台词,使读者恍然大悟:那“田舍翁”正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。
推而广之,买花者的衣食住行,不都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吗?这两句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,揭露深刻,讽刺辛辣,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。
秦中吟买花
《秦中吟买花》全诗如下:
帝城春欲暮⑴,喧喧车马度⑵。
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。
贵贱无常价⑶,酬直看花数⑷:
灼灼百朵红⑸,戋戋五束素⑹。
上张幄幕庇⑺,旁织巴篱护⑻。
水洒复泥封,移来色如故⑼。
家家习为俗⑽,人人迷不悟⑾。
有一田舍翁⑿,偶来买花处。
低头独长叹,此叹无人喻⒀:
一丛深色花⒁,十户中人赋⒂!
词句注释
⑴帝城:皇帝居住的城市,指长安。
⑵喧喧:喧闹嘈杂的声音。度:过。
⑶无常价:没有一定的价钱。
⑷酬直:指买花付钱。直:通“值”。
⑸灼灼:色彩鲜艳的样子。
⑹戋(jiān)戋:细小,微少的样子;一说“委积貌”,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;一说众多的样子。五束素:五捆白绢,形容白花的姿态;一说指花的价钱。
⑺幄幕:篷帐帘幕。一作“帷幄”。
⑻织:编。巴:一作“笆”。
⑼移来:从市上买来移栽。一作“迁来”。
⑽习为俗:长期习惯成为风俗。
⑾迷不悟:迷恋于赏花,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。
⑿田舍翁:农夫。
⒀喻:知道,了解。
⒁深色花:指红牡丹。
⒂中人:即中户,中等人家。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,分为上中下三等。